我國絲綢工業現狀分析:各主產區加快向高質量發展
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《中國絲綢工業市場發展現狀研究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(2022-2029年)》顯示,絲綢主要是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為原料,經過繅絲、織造、染整、精煉、漂白、染色、印花、整理等工藝后制成的織品總稱。絲綢產品具有吸、放濕性好、抗紫外線、保健等優點,但同時易生折皺,容易吸身、不夠結實、褪色較快。
一、政策推動絲綢行業向高質量發展
我國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,便開始養蠶、取絲、織綢。能夠說明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。而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(距今約5600—6000年)。但在古代,絲綢就是蠶絲(以桑蠶絲為主,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)織造的紡織品,又特別稱為“真絲綢”、“繭絲綢”?,F代工業絲綢,很少有百分之百全蠶絲產品,主要是天然纖維、人造纖維、纖維素的組合體。因此目前絲綢原料有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兩種。
發展到現在,絲綢是我國的特色的文化之一,是我國民經濟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。近年來為持續推進絲綢產業和文化融合,提升產業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,使中國絲綢工業可持續健康地發展,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。
例如為推動繭絲綢業的高質量發展,2021年9月,商務部發布《關于繭絲綢行業“十四五”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提出了行業發展取得新成效、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、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、品牌建設創造新優勢、文化傳承邁上新臺階、綠色發展達到新標準等6個方面的發展目標;明確6個方面的重點任務,即實施創新驅動戰略、增強核心競爭力,加快產業結構優化、推動高質量發展,要加強質量品牌建設、構建競爭新優勢,傳承弘揚絲綢文化、堅定產業文化自信,助力鄉村振興戰略、推動綠色低碳發展,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、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。同時注重可操作性,提出了19項推進繭絲綢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任務。
除了國家層面外,一些絲綢主產?。▍^、市)也相繼發布了“十四五”發展規劃,從推出的新舉措、開展的新布局中,可以探尋到不少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向。例如我國重要的蠶繭生產和繭絲加工基地,廣西將積極推進河池、百色、南寧、柳州、來賓五個市的蠶桑生產發展,合力打造宜州、柳州繭絲綢產業鏈集聚區,在蠶桑主產區和石漠化地區大力拓展蠶桑繭絲資源多元應用,在“十四五”期間加快構建全產業鏈集群,提升發展質量。目前,廣西全區現有絲綢加工企業93家,其中繅絲企業76家,繅絲及絲織企業10家,絲織企業6家,蠶絲被家紡企業1家,初步構建了一二三產業融合以及縱向、橫向同步發展的現代桑蠶產業體系。
二、絲綢行業發展現狀:銷售形勢良好 綜合經濟效益得到提升
近年來,隨著居民收入不斷提高,消費升級需求持續推進,加上個性化消費、綠色消費、文化消費等理念的引領,國內市場對絲綢產品的需求逐步釋放,絲綢產品國內銷售形勢良好。數據顯示,截止到2021年6月,全國50家絲綢樣本企業銷售額為14.83億元,同比增長33.99%。其中真絲綢緞銷售額6.02億元,同比增長72.79%;家紡產品銷售額5.54億元,同比增長27.70%;真絲服裝銷售額1.94億元,同比增長13.57%;服飾銷售額1.04億元,同比增長1.41%;其他產品銷售額0.30億元,同比下降42.37%。截止到2021年6月,全國真絲綢商品出口5.87億美元,同比增長6.25%,占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的0.41%。其中絲類出口1.29億美元;真絲綢緞出口1.53億美元,絲綢服裝及制品出口3.05億美元。
與此同時,在“互聯網+”、消費升級趨勢下,新型終端消費模式不斷涌現,綜合經濟效益得到提升。進入2021年,繭絲綢行業經濟效益有所改善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截止到2021年6月,我國繭絲綢行業營業收入303.3億元,同比增長10.36%,較去年同期提高了27.05個百分點。其中繅絲加工營業收入123.52億元,同比增長11.16%;絲織加工營業收入148.75億元,同比增長7.21%;絲印染營業收入31.04億元,同比增長24.3%。
截止到2021年6月,我國繭絲綢行業實現利潤11.99億元,同比增長112.14%。其中繅絲加工實現利潤5.6億元,同比增長671.88%,絲織加工實現利潤5.3億元,同比增長18.85%,絲印染加工實現利潤1.09億元,同比增長113.07%。